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

秘密没有说清楚的事

在前幾年,《秘密》這本書掀起一股熱潮,之後就出現了更多有關吸引力法則的書籍,教大家怎樣讓自己“心想事成”。

每個人生活在這世上都有自己要的夢想,希望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成就。“一切順利,要甚麼有甚麼”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想達到的境界,但人生中往往有很多考驗,很多夢想是無法很順利的達成,所以這些書籍的出現,讓很多人對未來抱著希望,原來要心想事成是很輕鬆的事。

跟很多人一樣,我也是被《秘密》吸引,曾經買了很多相關的書籍來研究,加上天蝎座的人想像力特別豐富,所以要使用《秘密》對我來說並不困難。只是在正式使用後,發現到好像有點不對勁,之後也聽到一些朋友說,用了《秘密》後,反而心情越來越沮喪,因為很多時候心想了,卻事不成。

例如像我們做行銷的人,最在意的是業績,在了解秘密後,我們都會把它用在業績上,希望自己可以在甚麼時候創造多少業績。但是如果最後沒有實現,心中自然會產生失望和沮喪的感覺,開始懷疑秘密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。

不過,我本身也有過“心想事成”的經驗,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這方法的確有效,只是間中有其關鍵的地方,被我們全然忽略了。

經過多次的體驗,我發現第一個被忽略的重點是“專注”。《秘密》說要在想像自己要的事物時,內心必須要有“已經獲得”的感覺,這種美好感覺的頻率會和我們要的事物連接,它就會輕易實現。

這句話的重點是“內在美好的感覺”,但是很多人,包括我自己,都不小心把注意力放在“想要的事物”,忽略了感覺。結果我們不是帶著那份美好的感覺去生活,而是帶著自己創造出來的“幻象”生活,最後產生一種負面的情緒叫“執著”。

當我們心裡產生執著時,期待、焦急、沮喪、憤怒等情緒就會接踵而來,試想當我們的內心佈滿這種種負面的情緒時,又怎麼會心想事成呢?

所以《有求必應─22個吸引力法則的方法》這本書提到,在使用吸則力法則時,我們必須懂得覺察自己的情緒。如果使用時產生負面情緒,肯定是我們專注的地方不對。

這是因為當我們想要某些事物時,它肯定也是我們所缺乏的。如因為我還沒賺到一百萬,所以我才會要一百萬;因為我還沒有伴侶,所以才會想要有一段親密關係。因此,在向宇宙要求時,我們有時會處在“我還缺乏”的情緒裡,這樣就無法產生正面的頻率,就吸引不到我們要的事物了。

第二個重點是“行動”。開始接觸《秘密》的時候,有位朋友反感的說,這樣的話大家甚麼都不用做,坐在家裡幻想就好了。他的話確實有道理,使用《秘密》並不表示我們可以甚麼都不做,也會心想事成。

《秘密》書裡有提到,《心靈雞湯》作家Jack Canfield在還未寫這本書前,在了解《秘密》後,就寫了一張一百萬美金的支票給自己,貼在天花板上,以便每天一張開眼睛時就可以看到它。他當時並不知道他會怎樣賺到一百萬元,但他還是每天在想像。後來他突然有靈感要寫書,就寫出了《心靈雞湯》。

這本書推出後他還沒有賺到那筆錢,但他還是很積極地向多方面介紹自己的著作,直到他在某大學演講後,有位來自銷售量很高的報章的記者說要訪問他,而他抓緊了這個機會。結果報導出來後,他就一夜成名,他的書榮登暢銷排行榜,真的給他賺了一百萬。

由此可見,積极的行動是《秘密》裡最重要的關鍵,如果Jack Canfield只躺在床上想,沒有寫書,沒有辦講座,又怎麼會吸引到記者來訪問他呢?所以在向宇宙要求時,我們還是要做該做的事,“不要老是坐在那邊看天空”。

第三個重點是對“結果”的態度。很多的激勵書籍裡都有提到,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的情緒,情緒影響行動,行動影響結果。所以為了要有好的結果,我們一定要有好的思維、情緒和行動。

只是這些書沒有帶出這世上一個很重要的自然法則,就是“無常”。有時候你的確做了該做的,但結果並不如你所想像的發生,那你該怎麼辦?

記得有次我跟朋友提到這個觀點時,他問我為甚麼要如此負面?其實,提出一個負面的現象,若是為了解決問題的話,那是正面的行為,若只是為了抱怨的話,那就是負面的行為。相反的,如果明明已經有負面現象的存在,但還是不要提出來解決,那才是負面的行為,因為大家都避而不談,問題永達不能解決。

我當時會提出這個觀點是因為我真的親身經歷過,使用《秘密》時,有時結果真的不如我想要的發生,導致我曾經一度很沮喪,情緒越來越負面。後來在張德芬的著作《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》裡,我才知道原來自己沒有掌握最後一個重點,就是要對產生的結果“臣服和放下”。

我有一個下線很積極找人分享營養免疫學產品,但並不是每個人接受。她向我訴苦說她常用吸引力法則,但看來都沒有效。我問她怎麼用,她說她約了某個朋友或顧客後,就會開始想像對方會跟她買多少產品,那麼她就會創造多少業績。

我跟她說,在使用吸引力法則時不能指定要某一個對象,因為對方會感到壓力,當他拒絕時我們也會很失望,然後會更加無力繼續分享。

我們可以有目標,但我們並不知道宇宙會派誰來協助我們完成,所以當一個人拒絕我們時,我們就要了解目前不是他,接受對方的決定,放下被拒絕的心情,再找下一個人,最後我們始終會遇到跟我們有緣的人。

而那些曾經拒絕我們的人,如果我們願意用心了解他們的需求,也許在過一段日子,他們也會變成成全我們的人。抱著這樣的心態來行動,我們的心情會比較輕鬆,自然就會很正面。

張德芬也在她的部落格提到,有時宇宙送禮物給我們時,外面包了很多層丑陋的紙張,如果我們看不懂,就會以為是壞事。如果我們學會看懂它背後的意義,臣服並放下,那麼我們就會從中得益不少。

在理清這些重點後,我再也沒有很刻意地使用吸引力法則,我現在做的是,先搞清楚自己到底要甚麼,帶著美好的感覺行動,接受每一個結果。我認為,如果宇宙發現我已經準備好了,它自然會讓我夢想成真。

宇宙準備把最好的給你,但你是否已壯大自己,來接受如此重大的寶物呢?

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

贊美的學問

自從中國教育家周弘推崇賞識教育後,大部份的家長和老師也發現贊美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很重要,所以如今有很多的師長不再只用藤鞭教育,反而給孩子許多贊美和肯定。

只是還是有些家長和老師並不完全了解賞識教育的真正意義,他們的贊美有時是帶有目的,有時是為了後面的指責而要先讓孩子心裡好過一點,更甚的是,一些贊美只不過是為他們對孩子的控制披上美麗的糖衣。

比如說以下這句話:“你好乖巧喔!乖孩子是要幫媽媽做家務的喔!”這就是帶有目的的贊美,稱讚孩子是為了讓他或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。像這種贊美,開始的時候還會令孩子感到高興,用了多次後,孩子會很怕聽到你的贊美,因為怕你要他或她為你做事。

“你是一個很聰慧的孩子,讀書很厲害,但如果你能夠主動關心別人,那會更加好。”這句話也很有問題,因為這話的深層意思是:孩子,你目前是不完美的,你只有再這樣或那樣做,才會變得完美。這樣的贊美方式會讓孩子失去自信,因為他或她始終是不完美的人。坦白說,這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呢?

而且用這種方式來贊美孩子的師長多是完美主義者,他們的要求通常會無止境的。到了孩子做到關心別人後,他們又會說:“如果你再這樣這樣做,就非常好了!”天,要到甚麼程度才是最好的呢?最後孩子會洩氣,“反正做再多也有你們不滿意的地方,那我為甚麼還要這麼辛苦去滿足你們呢?”

最後一種贊美是更加恐怖的,因為它要迫使孩子一定要做好人,絕對不可犯錯。“你是一個很勤勞的孩子,所以你一定要很努力,不可放鬆!”“你是個善良的孩子,所以要常常樂於助人喔!”這樣的贊美事實上是一件糖衣,讓孩子穿久了會造成反效果,他們會認定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,所以千萬不可有甚麼閃失,否則就不會再得到父母和師長的贊賞了。

其實,賞識教育的原意是要孩子成為有自信的人,而不是要他們成為父母或師長理想中的人,兩者是有很大的差別。前者是不帶任何標籤或目的,純粹是因為看到孩子的優勢而不斷給予鼓勵。

“孩子,你這次的考試成績有進步,讚!”“孩子,你可以告訴我你是怎麼寫出這麼好的文章?媽看了真感動!”“孩子,我看你很有藝術天份,有沒有考慮要往這方面發展呢?”這樣的肯定和贊美不但給到他們信心,同時不會帶來壓力,孩子不會因為這樣的贊美而不敢犯錯,反而會更加勇於嘗試。

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,贊美時不能夠憑空而論,要有實在的證據,孩子才會相信。所以,贊美真的是很大的學問,做父母和師長的我們,要學習無條件的贊美,無條件的給予肯定,這樣孩子才會增長自信,活出屬於他們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

讓孩子做回自己

教育孩子向來是令父母最為頭疼的問題。很多做母親的認為,十月懷胎和生產時的辛苦和痛楚,遠遠比不上日後教養來得困難,畢竟那些辛苦很快就會過去,但日後的調教卻會考驗你相當長的時間。

我雖然還未走入婚姻,卻接觸很多已婚的女人,大家的話題總是離不開親子教育。經過長時間的觀察,我發現很多學歷高的父母,不見得能夠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,反而因為他們都是知識份子或擁有社會地位,而無形中給孩子更多的壓力。

在還沒有討論這個問題前,我們要先探討要教出怎麼樣的孩子才是正確的?我相信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,有些人認為孩子聽話且願意合作就是好;也有些人認為考到好成績就是正確;更有些人認為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就好等等。

我有一個朋友,她是一個很直爽的人,做事不會想太多,所以我們都認為她是個很樂觀的人。單單看她面對婚姻和孩子的問題時,你不得不佩服她的智慧。

她在二十歲時決定要嫁給她的先生,那時引起家人的全力反對,因為她的先生曾經離婚,而且大她超過15歲。她卻堅持要嫁給他,沒有顧慮到年輕的自己往後該如何面對一個傳統的大家族。

在結了婚後,考驗馬上降臨,夫家的大姑小姑們不容易應付,大家看她如此年輕,沒有人尊重她。但她以誠懇和大量的胸懷面對,結果成功扭轉整個局勢,現在是得人尊敬的嫂子。

在孩子方面,她沒有上過甚麼親子教育課程,卻懂得讓孩子享有自己的空間。大兒子結識到一群不愛讀書的朋友,時常和他們一起打籃球,女兒則愛上電腦遊戲,她並沒有擔心他們的學業會受影響,只要孩子有做完學校的功課,她願意讓他們有自己的興趣。

當看到孩子某方面比較弱時,她會跟孩子討論補習的事,如果孩子覺得很壓力,她並不會勉強。當她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時,她從來不會拼命叫孩子幫忙,也不強求孩子要學到她的廚藝。

看起來她是個不太懂得管教孩子的母親,但奇妙的是,她的孩子都很獨立,小小年紀會下廚,那個很愛玩電腦遊戲的女兒在這幾天很勤勞地幫媽媽做黃梨餅,青出於藍,而且成績也考得非常好。在學院讀書的大兒子則因為表現特出,而曾經被美國外匯公司邀請到香港參與會議。

更好玩的是,40歲的她還學用Facebook,和在遠方求學的孩子們聊天,連她的孩子也服了她,“媽,你真inn,還會玩Faceboook耶!”

這令我想起前幾天《星洲日報副刊》刊登的專訪,兩位知名的漫畫家朱德庸和蔡志忠,不約而同的認為父母親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他們做自已。

我的朋友讓孩子做自己,結果孩子長大後有各自的優勢,而她也落得輕鬆,一年旅行不少過5次。像她這樣放得下的精神,真的值得眾媽媽學習的。放過別人等於放過自己,媽媽們請別把孩子抓得太緊,讓他們做回自己吧!